关灯
护眼
    “承启康王奏报,祸乱庆州足达十年之久的山匪已被平定,至此为止,大唐帝国境内再无兵事。”

    “帝闻报大喜,特令礼部将入京仪式定在十二月十四日上午辰时举行,在京五品以上文武百官,皇公贵胄勿使有缺。”

    ……

    十二月十四日。

    卯时初刻(05点),南郊大营,响起了震天动地的三声炮响。

    接着便是一队队的兵丁举着戈矛依次走出大营,在入京官道两侧布起了防线。

    此时天色尚未见亮,因而每隔三丈之遥,便有一名官兵举着火把,挺立在官道两侧,个个身上都穿着簇新的甲胄,虽然此时寒气逼人,可官兵们都是精神气十足,显得威武森严,在朦胧夜色中犹如一条蜿蜒长龙。

    卯时正刻(06点),景阳钟敲响了三声。

    接着,梁安城各处也有钟声响起,明显是约定好的,钟声响彻在京都上空。

    等到钟声响过,南郊大营便是号角齐鸣,鼓声阵阵,紧接着便听见传来阵阵马蹄声,明显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走起路来都是整齐划一,节奏感十足。

    这些骑兵的打扮十分统一,身披铠甲,手握长枪,一眼望去竟是一模一样的骑兵。

    而且他们还穿着红色的盔甲,头盔上还戴着金黄色的头饰,这种头饰的制作非常考究,一般只有皇室宗亲才能够使用。www.

    京都百姓们知道,这是有皇室贵胄要入京了。

    此时,梁安城南大门早已是清场的,都站满了官兵,没有任何人出入或是走动。

    不多时,便看见红色骑兵开道而来,这是工部几天前临时派人铺就的官道,经过碾压日晒,如今已经夯实得紧,人马走过,也并没有多少尘土飞扬。

    ……

    ……

    另一边,楚宁今日天还没亮就被王潜派来的车驾接走了,第一次穿上那身鸿胪寺让人带来的浅绯色朝服、四方帽以及腰带等佩饰。

    楚宁觉得自己现在的身份已经不一样了,不过这种改变让他觉得十分满意。

    温知妍将他送到门口,并又将他送上了车驾,叮嘱他道:“大人,别忘了魏满信里的嘱托。”

    昨天夜里青山县来了飞鸽传书,是公孙伯马写来的,大意将近来青山县的一概事务简明扼要说了一遍,信里最后提及,据魏满嘱托让楚宁帮他在京都寻一人下落。

    此人乃是赵天驰将军的女儿,赵天驰被下旨赐死后,赵家也因获罪被抄了家,其长子发配到了黔州军营,尚有一女听闻沦落到了锦瑟坊为妓。

    楚宁知道魏满是重情重义的汉子,赵天驰在世时待弟兄们极好,今日其家人有难,得知消息,自然想着能帮衬一把。

    “放心吧,我都记得呢!”楚宁点点头说着,突然又顿了顿,“诶,她叫什么来着?”

    温知妍白了一眼,就知道他根本没放在心上,提醒道:“叫赵冉冉,可记住了。”

    “好好好,这次真记住了!”

    温知妍意味深长的看着车驾走远,这才回身进了院子。

    此时的楚宁心情很是激动,从最初的阶下囚到如今的朝廷官员,不可谓不是一步登天。

    楚宁在马车内坐立难安,一直到了王潜府邸外才渐渐平复了自己的心情。

    王潜、马钰已经早早等候在外面,两人同样是整齐的朝服在身。

    待到王潜穿戴完毕,三人方在王潜的陪同下,直奔承佑门而去。

    今日迎驾大典,是在京都皇宫承佑门进行。

    按礼部的安排,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都需到此迎接。

    当楚宁一行赶到的时候,早已熙熙攘攘站了不少官员。

    迎驾队伍是根据品制进行排列,楚宁本来是不够格的,不过因为兼着鸿胪寺副职,恰好够了资格,排在了以余天正为首的文臣队伍中,见到范仲两人寒暄几句,便靠着郑声站立不再说话。

    而马钰本就承袭了祖上爵位,又是羽林营副都指挥使,自然入了武将行列。

    至于王潜,则是入了皇亲贵胄的队伍当中,为首的便是当朝国舅韩世容,其后则是太后一脉的韩氏宗亲士族。

    虽然此时太阳早已出来了,可毕竟已是农历十二月,气候寒凉。

    像这样站在原地等待,久了也难免让人心烦意乱,有些官员们已经站得东倒西歪,其中甚至好些年龄偏大的抵挡不了严寒更是拢着手取暖。

    楚宁当然也很难受,可毕竟前世这样的站立也不少,倒还受得住。

    直到辰初(07点)时分,打前站的车仗浩荡驶来,人群朝两边闪避,马蹄杂沓,轩车辚辚。

    轩车上的旌帜上赫然写着斗大一个“康”字。

    “快瞧!”一名眼尖的官员喊道:“来了来了。”

    礼部司官也连忙招呼起来:“快,奏乐!”

    凯旋令乐章响起。

    一时鼓乐大作,百官们终于整队归位,强打着精神,以迎康王入京。

    “呜~~~”

    一时间,号角齐鸣,鼓声雷动。

    紧跟着,龙旗招展,康王的中军仪仗出现在视野中,仪驾上康王巍然端坐,真说得是意气风发,威风凛凛。

    这次入京迎驾大典,可以说是大唐建国以来,朝廷对于一个臣子所能举办的最为隆重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