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曹雪芹借香菱之口,道出了如何体味诗的意境的话,“看去是无理的,想来去是逼真的,如千斤橄榄含在口里一般。”这句话用在芣苢这首诗上,拿调侃口吻说“那是当当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起妙焉”精到的道出了这首诗的天然神韵。

    其实任何诗都是如此,要细细的用情感去扑捉她,才能体会到她的妙处。

    诗大都是形象的,不能像说理文那样的去理解,他的思维是跳跃的,是要去想,去细细揣摩的。

    这首诗好在节奏紧凑,反映的劳动场面欢快而热烈,在反复咏唱中概括了劳作的全过程。

    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是诗经中反复出现的手法,他的好就好在恰到好处,过多的反复说唱会让人厌烦,可诗经中的每一首都让人感动,没有出现繁沓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细观之,发现他没有一个动作表达是重复的,虽是反复呤唱,但只让人体会到了那是种回复的音乐美,和强烈的节奏感,除此别无他念,他仿佛是从心里发出的一种自然之声,读在口里,像一种天籁之音一样和谐,给后人无限的启发。

    言为心声,不造作,不雕饰,这是诗经最主要的特点,也是这首诗的特点。

    写诗我个人比较喜欢借景和借事的写法,如果光有感情,无所依托,那只是喊口号,即使在你的文字后面,写上无数个惊叹号,也于事无补,从生活的最基本的东西里去抒发,去描写,一定能写出精妙的文字,我坚信。

    关于写诗作文我喜欢,美学家朱光潜的一个比喻,把作文比做写字,初学者首先要学会如何把字写的四平八稳,在稳中再求新,求异,学文也一样,首先要学会写四平八稳的文章,即有头有尾,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的文字,这是首要,接着多读,多看别人是如何写是的,如何去表达的,但不要和别人的风格是一样,要走进去,再走出来,从而达到“醇境”。

    这个“醇境”和“化境”。诗经的篇篇诗应都是化境和醇境,我辈人模范的时候难免要借助一些大部头的注释的书,在读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也磨成针的。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学到,从这首清晰的短歌中学到,那就是言为心声,只要是自己真实的东西,就可以写出来,没有一点虚伪的成份,这样的东西就很美,很好。那怕技巧不好,也是可以修琢成章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