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朝廷南征三川之意尚未公开,也未经朝议,但在朝文武高官俱已知晓,他们默认了这是天子的又一次独断,并自觉地围绕这场即将到来的空前战事而各自运转起来,加紧备战……

    李晔先过目了张濬和孙惟晟呈上来的操练计划。

    其中并无新奇处。

    练兵校场选择在蓝田营寨以南,此处地势略高、整体平旷,原为盐州兵(赤颜军前身)驻防地,四周无民舍良田,正是大练兵的好地方。至于营寨扩建,以容下五六万人大军,在这种平旷之地,也不是难事。

    其余向各军各部征调军卒数目和期限,统一的令牌旗号,具体操练章程等,都在前两日已商定,此计划中不过再充实细节。

    操练教官设定,除张濬任兵马都练使,另分设孙惟晟、康承业、邓筠、李君实和杨守成五名副使,其下又有杨崇本、孙揆、胡万三等数名都练官,再往下是以各军都头组成的教头,等等。

    如此驳杂的教官设定,几乎人人都安了顶临时的官帽子,显然是为了平衡各位将领之间的权势和利益,便于大练兵的顺利进行。但却罔顾了练兵成效。

    李晔大笔一挥,尽数删除。

    只留下孙惟晟、康承业两人为都练副使,不再设都练官和教头,所有号令均出自张濬、孙惟晟、康承业三人组成的都练司,其余各将领只需约束好各自部卒,服从号令,积极操练。

    修改完操练计划后,李晔免不了再叫来张濬面训,此次大练兵,只在练兵二字,其余均不作考量……

    各地乡练不受练兵干扰,按日程正常进行。

    乡练武官均为讲武堂内学员,这已是惯例。而且兵部已将乡练成效做为讲武堂学员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核,只有乡练考核在中上等,才能算作顺利完成讲武堂学程,再经兵部派任后,方可回到军中任职。

    兵部制定出这套程序来,拿讲武堂、乡练、兵部三道关卡来约束各军武将,想必最初也暗藏了文臣制约武将的初心。但从李晔的视角看来,这套程序能抑制当世武将豪横、礼制崩坏的弊病,且让武将们多识点字、学点军事理论和忠义思想,并不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故而支持了兵部的做法,大力推行并形成定制……

    李晔所务繁多,只在学员教官们派出前,集体召见了他们。并告诫他们,乡练壮丁是朝廷后备军卒的来源,不可轻视,一律按行伍标准来训练;但同时也要正视民丁与军卒之间的区别,多言语规劝,少些行伍体罚。

    其后,李晔又召见了崔安潜,一番促膝长谈后,另派给他一个任务,多在乡练壮丁中宣传从戎报国的思想,鼓舞他们在随后的几月内积极应征。

    崔安潜自是知晓朝廷将出征三川的计划,也知道天子的托付与出征有关,便借机问道:“圣上预备征调多少民夫?”

    李晔伸出一根手指头:“十万。”

    崔安潜听罢,难免心里一惊。

    征调十万民夫赴川,这个任务不可谓不艰巨,更让他吃惊的是,单负责运输辎重粮草的民夫便需要十万人,可想战事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