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因此,理论上无论男或女的黎庶,他们一生可以频繁更换伴侣,老了之后却要面临老无所依的窘境。

    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普通黎庶其实也无法拥有太漫长的寿命,能够活到三十岁以上都算长寿了。

    那些对于生活在春秋时代的人来说是一种普遍的认知,不见记载于正史之上,只能从一些非正史的文献才能瞧见一丝半毫的记录。

    至于什么每个朝代的平均寿命?其实历朝历代也没有将普通人算进去。当代或后世的人,他们记录或能找得到资料的文献,其实都属于达官贵人这个阶层。

    普通人出现在史书之上,一般就是“某年某地大疫,赤地千里,人口锐减”之类,不止名字没有,可能连作为“数字”都没有资格留下。

    楼令一圈走下来,算得上舒心的就一件事情。

    “这边溪水纵横交错,不用刻意修建水利,能够根据实际环境进行开荒。”

    “要是能够开垦出来,仅是城池的南部和东部,起码能够开垦出七十万亩以上的农田。”

    “我现在亟需的是赶紧选定新一批的‘徒’,再划分他们的食邑。”

    “一万人口,选定一千……,不,选出五百‘徒’的数量,应该是合适的吧?”

    楼令已经知道“分封”是怎么回事了。

    如果楼令提拔谁晋升为“徒”的身份,那些获得“徒”身份的人也就只能惠及三代。

    怎么说呢?就是谁成为“徒”之后,能够带走自己的父母和儿女,其余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仍旧属于家主的财产。

    在获得“徒”的身份之后,大多数阶级得到提升的人,他们第一时间干得通常是赶紧垦荒,再积累出一定的财富,随后想方设法购买奴隶。

    买奴隶做什么?当然是让他们干活,作为“徒”的自己一再训练,好应付随时可能得到的征召,免得武技不行或听不懂军令,上了战场立刻被报销,家族也因为自己战死一下子失去阶级特权的窘境。

    当初,原身为什么要十三岁就出征?不就是因为不纳赋的话,老楼家保不住“上士”这个爵位嘛!

    楼令逛着逛着,溜达到了汾水东岸。

    “这边……全是湿地。”楼令一眼望去,真的就是一大片的湿地,几乎就是看不到尽头。

    郤超稍微辨认了一下下,说道:“这里的情况已经不错,过了‘祁’地再往东或往南,有连绵的沼泽区。”

    以地理位置来算,当地属于现代的山西中北部。

    “果然是沧海桑田。现代的山西哪里有什么沼泽,当前却是一大片的湿地和沼泽。”

    “过了‘祁’地,再往东便是赤狄人的地盘。”

    “对了,晋国不是要讨伐赤狄吗?我获得封地就过来,没有人送来征召令,我有没有位列征召的名单之中啊?”

    当初,郤至还提醒能够帮上范氏的忙,能够办到最好是给范氏留下足够深的印象或欠下人情。

    楼令获得封地在“平陵”这件事情,当时在场的人可不少。

    所以,楼令要是上了出征的名单,想找到人并不难找。

    没有得到征召令的话,大概就是楼令并没有被算在出征人员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