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对于李鸿仑的话,楚宁本以为李贤会反驳,可谁知李贤竟是乖巧的点头说道:

    “这件事左相已经给朕提及了……听闻李先生的长孙女也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可曾婚配?”

    这一下倒是轮到李鸿仑有些不知所措了。

    皇上这样问,那意思再明显不过。

    这便是等于皇上要跟自己攀亲戚了。

    “回皇上,长孙女年方二八,确已到了婚配年龄,只是目下并未婚配。”

    “好啊!”

    李贤赞许道:“听左相说起,此女深得李先生家学,博闻强识,而且琴棋书画,无一不通。”

    李鸿仑微微欠了欠身子:“皇上谬赞了!”

    “行吧!这件事便交由左相安排。”

    李贤轻松便处理了李鸿仑口中所谓的朝廷第一大事,话锋一转说道:

    “李先生,前些日子朕提出想在翰林院选出一批读书人来充当伴读,此事进展如何了?”

    对于这件事,李鸿仑显然早已有了措辞,恭声回道:

    “回皇上,人选名单我已经拟定出来了,岁末朝会上,我会奏请此事。”

    李贤满意的点点头,接下来才说起了今夜召见的主题:

    “前些日子楚宁谏言,要对科举进行改革,不知李先生可有什么想法?”

    李鸿仑本就是天下文人之首,对于科举更是极其关注,现在听说楚宁谏言皇上对科举进行改革,一下子就显得十分重视起来。

    “哦,我想先听听楚大人有何高论?”

    楚宁谦逊的笑道:“高论不敢说,只是有些泛泛之谈,想和李大学士沟通交流交流。”

    “请说就是。”

    楚宁明白,要想真正推广科举改制,那肯定必须要得到李鸿仑的拥护。

    至于李鸿仑这个人,也并不是顽固守旧的老学究,说起来他反而很重视采纳别人的建议。

    于是,楚宁也就放开了,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这首先,科举考试是为了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在我看来,这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文本,首先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要想开民智,就必须改制旧科举,广开学堂,推行义务教育。

    可楚宁知道现在想要彻底废除科举制,肯定是不现实的。

    这一步不能迈得太大,不然,容易扯着蛋。

    这些事楚宁早在青山县时便已经在做了,可现在是京都,面对的是皇上和李鸿仑,有些事情就不可能那么随意了。

    李鸿仑这时听了楚宁说的‘官学教育体系’还真就有些兴趣,他可是最喜欢与人聊这些话题的。

    只听楚宁继续说道:“科举制确实能为朝廷选拔出人才,然而,也存在一个极大的弊端,就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入仕为官。”

    “入仕为官本就是读书人的宏愿,这有何不可?”

    李鸿仑不解。

    “李先生可有想过,其实文人与文官应该区分开来,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适合做官的,而如今的科举制便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所有的读书人都培养成官员。”

    楚宁说道:“而那些读书人如果不是为了做官,恐怕就根本不会选择去读书,这就不对了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出问题了,文人学子们便成了晋升为官员的资源库。”

    科举制本就是为文人士子们服务的,然而读书人想要晋升,便须拜师,于是就形成了师门裙带关系。

    入仕为官后,更是形成拉帮结派,党同伐异。

    在这些读书人眼里,只是为了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根本不是造福于百姓苍生。

    甚至在楚宁前世的明朝后期,因dang争而败国,完全置朝廷大局不顾。

    李鸿仑这时也听明白了楚宁话里的意思,现在的教育确实已经图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