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

    这足以说明,在古代更改年号是一件特别重大的事。

    一般更改年号,大致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是皇帝驾崩或退位,新君即为,需要新的年号,昭告天下。

    其二便是由于当年发生了某件大事,足以影响国运,皇帝不得不考虑改年号顺应天命。

    这些都是历史上常有的事,因而在逾年改元变成了一条默认的体制。m.

    而如今太后死了,这便是一等一的大事,足以影响国运走势的大事。

    皇帝急着更改年号,无疑是想宣示一种新的国家气象。

    所以这第一道圣旨一经颁布,朝堂百官都并不震惊。

    接跟着,颁布了第二道圣旨:任命韩世荣为右相国,加太师衔,位列三公之首,增食禄一千石,暂代左相之职,领衔百官。

    这道圣旨顿时就让朝堂分列的两派,变得更加对立起来。

    那些原本就对韩世荣拥护的百官,对此自然是觉得皇帝不忘恩德,并没有因为太后不在了,就对他们打压,反而还提携了韩世荣。

    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好的预兆,皇上还念及太后旧情啊!

    可那些以余天正为倚重的官员们就是深感失望。

    当然朝堂上还有一派,他们沉默不语,并未对此发表任何意见,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

    随后,又发布了第三道圣旨:晋封青山县县令楚宁为羽林营左卫指挥使,为上直亲军之一,主要职责是掌卫皇城东面及巡警京都各大城门,右卫指挥使是马钰,至于羽林营主官则是王潜。

    这一道圣旨一出,百官皆哗然!

    其实关于前面两道圣旨,百官们都并不觉得奇怪。

    甚至可以说,朝廷早有传闻,心中也早有了准备。

    只是这第三道圣旨,竟然是要楚宁暂代羽林营左卫指挥使一职。

    很显然,唐帝做出这个决定,是没有和文武百官商量的,就连事先释放信号,打个预防针都没有做。

    这也才会让在场百官闻讯后倍感震惊。

    因为即便是楚宁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于是,当即就有百官出班反对,其中就有兵部右侍郎朱旺和太常寺卿项华等人。

    一时间反对的声音越老越多。

    紧跟着,就连以李鸿仑为首的清流们都出班秉奏,请命唐帝收回成命。

    否则,便要跪死在朝堂之上,以死明志。

    在李鸿仑等清流们看来,楚宁的学问高深,应该为唐国的文脉传承做出贡献,而自然不愿楚宁去沾染羽林营这样喋血的衙门。

    然而,纵然面对清流们的跪谏反对,如今的皇帝竟显露出了笼罩四野的帝王霸气。

    直接视若无睹,当即宣布退朝,回了养心殿。

    只剩下一个个哭天喊地的臣子们愣在当场。

    百官又纷纷聚拢来到养心殿外,泣血叩拜,可唐帝就像是铁了心,根本对其不理。

    直到天黑,好些臣子们因为长跪而痛苦不堪,更是无法忍受严寒,最后不得已或被冻僵、或是晕倒在地,被接连送出宫去。

    一场闹剧才算得以结束。

    ……

    ……

    夜色沉沉。

    养心殿外廊檐下,一排排大红灯笼随着夜风轻轻晃荡。

    殿内,海德旺正拿着一颗红色丹药轻轻递给卧榻上的唐帝,接着又捧起一杯水:

    “皇上,该进丹了!”

    伺候完皇帝,海德旺又走到铜火炉前倒了半盆热水,试了试温度,才轻轻端到唐帝身前为他亲手洗脚。

    唐帝九岁登基,十八岁亲政,可等到二十岁时才算自己真正当家做主。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要想在zheng治上有一番作为,二十岁可谓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

    然而,唐帝自幼身子羸弱,成年后便靠着丹药维续,亲政以来身子骨更是每况愈下。

    看着这枯瘦的双脚,哪里是一个二十岁年轻人该有的。

    海德旺不由想起唐帝刚亲政之时,曾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然而这才短短两年,昔日踌躇满志的英姿少年,竟苍然老矣。

    “海大伴,你是又在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