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现在已经步入十月下旬,东北这边儿,会在十一月份正式进入冬天,距离雪季来临就不远了。

    村大队在分粮后,又集中分了一次玉米杆子和高粱杆子,用来冬天当柴禾烧。

    按人头分的,一个人十捆,当时田苗还觉得挺多,就没想着上山捡柴的事。

    直到隔壁薛大娘告诉她,一人十捆,看着多,但这东西不禁烧,要是想过个暖呼呼的冬天,还是得勤快些,去山上砍点荆条配着烧。

    这么一说,田苗就懵了,程春芬还好,几个女知青共用一个炕,大家凑合在一起也够烧。

    可是田苗就惨了,她自己住,十捆玉米杆子,对东北这边漫长的冬季来说,杯水车薪。

    她需要在下雪前,多弄些柴禾准备过冬。

    在程春芬的一声声催促中,田苗简单的喝了口粥,揣上个玉米馍馍,拿上竹筐和借的砍刀,一路朝着山上走去。

    田苗也是头一次在乡下过冬,对于捡柴这个事,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懂,幸好有程春芬带着她。

    见她背筐,程春芬有些好奇道:“今天还要摘野菜吗?”

    田苗被问的有些懵,认真的回道:“不啊,咱俩不去捡柴吗?”

    程春芬无奈的道:“那你带筐干嘛,拿麻绳一捆,就提回来了,也不嫌弃沉。”

    田苗:“……”

    咱下次可不可以早点说。

    二人说说笑笑间,就到了山脚下,已经有很多人在周围捡柴禾了。

    张沈村这边,山地多,山上的树更是不少。

    可是,自打60年代以后,砍树这事管的越来越严,山上的树全部归村集体所有,砍树前都需要报备。

    刚来时,田苗打的柜子,给的大部分钱,就是要上交村集体的木料钱。

    好在山上的枯枝和荆条还是很多的,她俩找了个人少的地方,闷头就干了起来。

    田苗或许是长时间没下地干活了,割荆条的速度跟只蜗牛一样。

    别人都割了一大片,她眼前的一小嘬还没完事。

    看的周围人连连摇头,小声嘀咕道:“这田大夫真不是干活的料,你看老半天,就割下来那么点。”

    “可不是咋的,谁家要是有这样的媳妇,也是够呛了。”

    田苗默然,这群大婶是不是以为自己的声音很小。

    见田苗蹲那磨叽,连一贯好脾气的程春芬也看不下去了,开口道:“田苗姐,咱俩这样太慢了,要不还是分工合作吧,我割你捆。”

    田苗无奈的点点头,干活不行,也没有选择的权利了,只好含笑接受了小妹妹照顾。

    不过,割荆条这事儿,确实不是她的强项,这荆条看着不硬,但极有韧性,力气使得稍微不对,就弄不下来。

    程春芬的建议刚刚好,两人配合起来,这速度明显上来了,没多一会儿,俩人就弄了整整四大捆。

    田苗虽然割的慢,但不得不说,是个捆东西的好手,打结又快又结实,趁着程春芬割荆条的空隙,她又捡了许多的枯枝。

    这些枯枝在被晒的干干的,回家不用处理,可以直接引火用。

    两个人在这片,弄了不少柴禾,想要下山先送回去一趟,走到半道,就看见一个大婶在别人割过荆条的地方,挖出来一个个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