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武则天高高的坐在御榻之上,基本上一夜未睡的她看起来依然是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半点困乏的样子。在场之人,不是三省的高官,就是执宰之臣。当然这个说法应该除了李隆空之外。

    天知道武则天是哪根筋不对,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差人将小李隆空给带了过来。惹的小李隆空一阵不快,但却不敢有丝毫怨言。这可是自己的皇奶奶,未来的女皇武则天,手段之强,心性之狠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另人发指的程度了。

    不只是李隆空心中奇怪,就是在场的大臣们也是心中好奇,武则天在搞什么鬼,如此国家大事居然会带一个小孩过来,而且还是皇宫中最不得宠,没有任何爵位在身的小李隆空。不过武则天不说,他们也不敢问,只是在心中暗暗的揣测着,莫非这是武则天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

    天后娘娘究竟是想干什么?莫非是想辅佐他上位。不可能,不可能,先不说到目前为止,李隆空本人并没有丝毫爵位在身,单是他那混血儿的身份就已经注定了他这辈子都不可能有上位的机会。那如果不是想让他让位,为何如此大事当前,武则天又为何将他带到这儿来,莫非是在释放什么烟雾蛋。众大臣百思不得其解,不动声色的交换了一个眼神。

    唯有狄仁杰的心中激荡不已,联想到昨晚武则天畅快的大笑,隐隐约约的似乎知道众大臣猜测的恐怕是真的了。众位大臣不相信,但是自己绝对相信武则天能干出这种事来,一个都有将皇位传于外姓人想法的娘娘,想辅佐自己血统不纯的孙儿上位,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抬头看到武则天那若有若无的笑容,狄仁杰生生的将内想杂念都强压了下来。

    “诸位爱卿。吐蕃请婚使团来了近月了,今日你们也见到了这个使者了,该给他们一个答复了。都说说,你们是怎么个想法。”武则天说到这里,目光却在狄仁杰的脸上一扫而过,显然,君臣之间已有了默契。

    官场的规矩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由大老板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开始由官小的最先表态,一级一级往上,最后再由大老板拍板。

    能站在这儿的人,哪一个不是老油子,除了狄仁杰没有说话外,其余众人不出意外的都都持赞成态度。其理由不外乎就是那些老生常谈。什么隋末乱离,国内分崩离析,四夷虎视眈眈。什么以武力迫四方亦能收到效果,然国内破败,此举大费钱粮,将使百姓更为疲惫。什么为了国内休养生息,须用并多策略安顿四夷,包括和亲,其实为上策等陈词滥调。

    尽管知道这帮大臣都会如此说,但亲耳听到,还是让武则天微微的有些失望。不过她也明白,大臣们之所以支持和亲,不是说他们缺乏远见,更不能说是他们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儒家的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里面。让他们觉得和亲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他们天生就有一种骄傲,这种骄傲让他们自信而且自大。其实也难怪他们会如此,当周边疆域还处在蒙昧黑暗期。华夏已经出现了光辉灿烂的诸子百家,孔子教以“仁”、墨子教以“爱“、孙子教以“兵老庄教以“逍遥”,地理环境的优势、文化上的早熟、文明的殉烂让我们的老祖宗形成了这样认知: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如今的大唐,事实上也确实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就像宴席上吐蕃使者艾尔?东赞说的那样。古罗马帝国元老院里的贵族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及长安城里一个赶马车的。这种状况让我们的祖宗们有了一种自信,以至于,他们从来没想过要去征服异域。历朝历代的对外战争除了元朝异族都是内敛的,防卫性的,恩威并施的,儒家文明自来就不带有扩张性。汉族文明自身的内敛性小农经济的自产自足的经济形式、儒家文化的温和特色都决定了中国人都未曾想到过什么征服亚州、称霸全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就不存在武力征服一说。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明更认同一种文化征服。更认同,“怀柔远人”以期“四方宾服”。

    这也就是汉初力弱时要和亲,大唐鼎盛时仍会和亲的根本原因。

    其实,如果和亲的对像不是她最疼爱的太平公主,如果不是吐蕃指明道姓的非要求娶太平公主,说不定武则天也会同意和亲的。然而吐蕃的态度让武则天非常的不爽,这哪是求亲啊,分别就是要强娶。以武则天的强势,又怎么可能会同意。

    或许是受父亲武则天的影响,李治内心倾向于铲除吐蕃给子孙留个朗朗乾坤,但是性格诺弱的他却也下不了决心;另一方面,和亲可以说是朝中绝大部分臣子的意见。皇帝虽然至高无上,但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所以,是战还是和,李治难以决断。于是他就又软弱下去了,一切都推给了武则天。

    看着呈现一边倒局势,武则天微微的看了狄仁杰一眼,示意现在该你上场了,否则自己之前的现在的这些安排都成多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