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所谓圆满就是一次完整的历程

  唐太宗天宝三年(744年)的夏天,长安城当红得如日中天的大诗人李白去了趟东都洛阳。他本来是想去访道求仙的,不料刚到洛阳,就遇到心怀坎壈、际遇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一见如故也相见恨晚,李白把求仙的事儿也先搁了,最后和杜甫约定,秋游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访名山求仙。

  求仙是李白的志向。杜甫在那个年纪还壮志未酬、一心入世,但与这样难得的人一同秋游,自然要如期而至。到了梁宋,李杜没有遇见神仙,不过不虚此行的是,他们遇见了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高适——是时高适已经写下“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燕歌行》。想象一下,那个中国文学史上黄金般珍贵的秋天,三个正值盛年的诗人志趣相投,锦心绣口,纵论天下。

  虽然无法严格考证,不过有后人认为就是那个中秋,李白写就了千古咏月杰作《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明月缺圆几度,世间寒暑轮回。李白停在手里的那杯酒,相隔三百三十多个中秋,酒气溢漾在苏轼手中。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在离李白杜甫共度中秋的梁宋大约580多千米外的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一唱三叹出那阙如今堪称全球华人中秋怀古主旋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是多么愿意化身成杯中物,随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从天宝到熙宁,从梁宋到密州,红尘嚣闹不及绝句脱口而出的回响。

  悠悠万世,明月圆缺往复,多少人间兴叹,向月而生。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的举头一问,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尽兴思量,同样神往,世代交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以重复错综,以回环互文。

  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所见明月亘古如斯——是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是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辛弃疾的“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744年的仲秋是李白一生中特别美好的一季。在与杜甫、高适畅谈挥别后,他只身上了齐州紫极宫,道长高如贵为他授“道箓”,他以道教仪式,成为道士。他向仙求道的心愿,在这年月圆后,得到了一段完满。

  其实,何必中秋。

  月行一轮,自牙牙至团圆,再至形销,人间一月复一月。月月有圆月。

  所谓圆满,就是一次完整的历程罢了。

  意式经典甜点月光组曲•马卡龙

  “马卡龙”,既没有马,也没有龙。

  Macaron一词是法语,音译为“马卡龙”,是目前全球最经典的法式甜点(没有之一)。但实际上“马卡龙”是意大利人发明的。

  最初是意大利的一些修女,用鸡蛋清和杏仁粉烘制的一种圆形如满月般的蛋白杏仁饼干。这款饼干也被教会信众们喜爱,修女们就以意大利语称这款饼干为Maccarone,意思是“精致的面团”。这也就是今天“马卡龙”的雏形。

  十六世纪中叶,佛罗伦萨的贵族凯塞琳•梅迪奇嫁给法国国王亨利二世。虽然身处王室,但远嫁他乡的王后患上了思乡病。随王后到法国的家乡厨师,为了宽慰王后,做出在家乡流行的“马卡龙”饼干来取悦王后,从此这种意大利式小甜点在法国流传开来。

  四时五味入口主理人Ray在精进研修法餐的过程中,也钻研了“马卡龙”的意式经典做法,还专程将食材调配料带回国,历经数月,反复优化练习。

  中秋,Ray完成了一套“月光组曲”,由色彩渐变比拟月缺月圆,夜色层染。

  跨洋的甜点内心,一样装满相望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