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

    夜幕降临,潼关关防上灯火通明

    一队人马悄无声色赶来,为首的是一名年轻男子,手持佩剑,神态自然,脸上挂着一丝浅浅的笑容,端的是意气风发,在他左右方,是两名雄健英武的将军和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将簇拥着。

    “什么人,你们是那支部队的。”

    关防上,一名打着火把的士兵问道,在问话士兵周围,同样站着一排排的士兵,不过,看他们神态轻松的样子,丝毫没有弯弓搭箭的意思,因为他们清楚,来的这队人马是从西边过来的,而不是东边,属于自己人。

    “本将折彦质,折家军的,叫你们种将军出来迎接圣驾。”折彦质单骑出列傲然道。

    “原来是折将军,噢,皇...皇上来了,您等着。”

    关防上问话士兵不敢怠慢,就去找他们将军,身后的赵恒和梁兴、吴素素三人相视一笑,看来这些士兵明显是知道他赵恒来西北了,而且看样子,这些士兵对折家军同样敬佩。

    不过赵恒想想也释然了,在北宋年间,能够号称‘家军’又是最能打仗的部队,当数府州折家军,天波府杨家军,青涧城种家军,要说世代相传最久、名将最多的,折家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三家之首。

    至于折家军为什么不如杨家将有名,其原因都是杨家将抗辽都是在黄河以北的正面战场,而反观折家军是在西北侧面战场,所以才没有杨家有名,实际上,从唐初年间至北宋末年历经二百余年,折家军世镇西北,代代出名将,抗辽,抗夏,抗金不断,名将多到罄竹难书、笔写不尽。

    就举两个距离北宋末年最近又最有名的,当数折可适和杨老令公杨业的老婆折老太君折赛花了,这折老太君未嫁杨业之前就是西北折家军出来的,而根正苗红的折可适就是现在折彦质的父亲,折可适此人曾以八千折家军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北宋少有的大胜仗。

    不过折可适的弟弟折可求有些不争气,这货曾经征讨过宋江,也曾对辽作战过,不过在太原保卫战的时候投降了金人,现在在金人账下做官,是折家将惟一的污点。

    “卑职潼关守将种洌、种浩、种溪拜见皇上,吾皇...。”

    “吾皇万岁...。”

    赵恒呵呵一笑掩饰尴尬,回过神这才下马来到三名武将跟前,亲自搀扶他们起身,随后示意关防上跪着的士兵平身。

    待士兵起身之后,赵恒这才打量眼前这三个颇为雄壮的种家将军,看他们面容神似,估计是叔伯三兄弟。

    这老大种洌他是知道,史书记载,他老爹是种师道,如果你没读过史书可能不知道,可要说到《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竖起大拇指,提到那个“老种经略相公”你就明白了,说的就是种师道,

    而种浩、种溪这两人估计是种师中的儿子,种师中江湖人称“小种经略相公”,因在太原保卫战一役中殉国。

    “皇上和各位兄弟鞍马劳顿来到潼关,这里也没什么好招待的,就去前面不远的驿站歇歇脚吧!”种洌说道。

    赵恒想想也好,走了一个下午的路也确实够饿的,况且他有些话要问种洌。

    种洌见赵恒答应,就吩咐种浩、种溪两人准备晚饭招待跟随赵恒来的士兵,随后就带着赵恒他们前去驿站。

    驿站还是武关那样的驿站,没什么区别,种洌吩咐伙计好酒好菜招待,随后就站在赵恒一旁,眼见折彦质、梁兴、吴素素三人大大咧咧的坐在赵恒身边,种洌有些异色。

    “种将军,快坐,你大老爷们还怕朕吃了你不成。”赵恒看到他的拘束,半开玩笑道。

    种洌有些尴尬,也不知是赵恒真开玩笑还是随意说说,这让他有些骑虎难下,还好他的老哥们折彦质及时把他拉下来坐,眼见赵恒又没什么异色,这才让种洌免于尴尬。

    种洌刚松了口气,赵恒下一个动作足以让他惊出一身冷汗。

    只见赵恒拿过一壶酒,打开封盖,亲自来到种洌面前,为他倒满一杯酒,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正所谓无功不受禄,他本人又没什么大功绩,圣上突然就屈尊为他倒酒,这让他内心有些担惊受怕。

    难道皇上准备治他种家军救援京师不力,皇上要拿我开刀,以此来杀鸡儆猴?有鉴于此,种洌不淡定了。

    “皇上,末将冤枉啊,不是末将不去救援京师,而是金贼斡离衍大军阻隔在黄河、西京洛阳两地,末将的种家军根本出不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