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晚自习结束之后的关灯时间,张正青进入梦中,依然是从房间开始。由于他习惯了在那片白色的空间里进行实验,这次他也理所当然地把房间变成无尽的白色。&1t;/p>

    一旦进入梦境,张正青在现实中的困意和头痛等一切负面状态都会被剔除。当然,他只要想体验一下的话也只需要一个念头而已,毕竟张正青在梦里是无所不能的。&1t;/p>

    打坐是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只需坐着便可以了。不过脑子不想任何东西这一个条件有些困难。噢噢,别误会,刚才说的无所不能可不包括这种。&1t;/p>

    张正青在进入梦境之前就查过一些资料,关于脑中不想任何事情这一条件,他看见过一个相似的心理实验:在北极的茫茫冰原上,你看到一只白熊在缓慢地走着。现在,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你可以想任何东西,但请不要去想这只白熊。你能做到吗?&1t;/p>

    这是198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进行的一项经典思维实验。结果受试者们现,他们无法不去想那只白熊。越是不去想,白熊的身影就越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平时想得更多,甚至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严重。韦格纳称其为“讽刺性反弹。&1t;/p>

    而张正青现在便是处于这一状态。书上的应对方案是“放弃这种想法,放弃压抑。当我们不再试图努力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而是与它们和平共处时,它们也就会自讨没趣似的溜走了”。但不得不说,这种应对方案使用起来也有难度。&1t;/p>

    但实际上张正青有另一种应对方法,在梦里时,他的意志力十分强大。那么张正青反过来,只要他一直想着一件事情的话,不就和‘这个脑子不想任何东西’有一点相似了吗?这是一个想法,需要实验。&1t;/p>

    ………………………………………………………………………&1t;/p>

    第二天舍友将张正青摇醒,并提醒说上课的时间快到了。这时张正青才现宿舍只剩下自己和这位摇醒我的舍友。&1t;/p>

    张正青心中惊讶:闹铃竟然没把自己叫醒!?&1t;/p>

    这里不得不和大家说一下,每当张正青进入梦境的时候只要有人触碰他的身体或者在身旁说些什么他都能听得见,但如今就在耳边的闹铃都不能惊醒,张正青相信原因在于昨夜的实验。&1t;/p>

    舍友坐在床边穿鞋,笑说:“好久没见你睡这么晚了。友情提示,还有五分钟就上课了。”&1t;/p>

    张正青掀开杯子伸伸懒腰对他挑挑眉头,拨弄一下头,装模作样地说:“洒脱自然,笑看风尘。”&1t;/p>

    舍友大笑两声:“那我先走了。”说罢便开始跑出宿舍。&1t;/p>

    见他确实走了,张正青赶忙起身洗刷穿衣。&1t;/p>

    早上第一节课其实是半个小时的早读课,这节课学校查得比较严,常常有主任来班级点人数,要是迟到被现的话就会被罚扫地一星期。老实说,张正青一点都不想被罚。&1t;/p>

    于是他匆忙从宿舍里赶出来,连早餐都没有买就跑向课室。就在张正青奔跑的时候铃声就响了。&1t;/p>

    张正青心中一慌,但转念想起学校的铃声非常长,足有一分钟,只要自己在一分钟之内跑到可是就不算迟到,很好。就算铃声结束了,只要没有老师检查自己的课室的话也能逃过一劫。这么一想张正青便觉得充满着侥幸,奔跑不自觉得慢下来。&1t;/p>

    在张正青跑到接近课室的时候,年级主任正在五班的课室门口数人数,而铃声也恰好停下。&1t;/p>

    主任现了张正青,转过头狠狠地瞪一下,说:“张正青!扫办公室一星期!今天开始!”&1t;/p>

    听到惩罚,张正青绝望地靠在墙上,有些生无可恋,‘麻烦’这一名词充斥着他整个脑袋。&1t;/p>

    张正青讨厌麻烦,贼讨厌。&1t;/p>

    回到课室,他瘫坐在座位上,叹了一口长长的气。陈彤看他一眼,噗通地笑出声来、&1t;/p>

    有人会问,为什么扫办公室呢?其实也要看抓到你迟到的是什么老师,要是班主任的话,一般都是扫课室。可惜的是,抓到张正青的是主任。至于为什么这位主任知道他的名字,其实张正青高一的物理课就是这位主任任教的,他的有一个习惯,只要在他课堂上睡过觉的就通通都会被他记住,更不用说整个高一都在睡觉的张正青了。&1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