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奇珍阁外的围炉宣传,别出心裁。

    大半天时间,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百姓们对石炭的危险性,原本很是戒惧。

    可人家长公主和工部尚书,

    坐在十个炉子中间,吃吃喝喝大半个时辰。

    不是啥事儿都没?

    有些家里穷的百姓,仔细一算,一文钱一块蜂窝煤。

    确实比木柴和精炭便宜好多。

    要不,买回来试一试?

    于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就诞生了。

    杨辰买店铺的时候,就特意做过精密部署。

    位置不论,价格不论。

    唯一的要求,就是一个里,必须要有一家店。

    还得有足够宽敞的院子和储存的库房。

    所以,送货上门,还是很快的。

    女工都经过培训,安装管道快得很。

    打个洞,用新奇的水泥浆补上就行。

    很多人家,直接就放灶里或者炕里烧。

    有现成的烟囱,连排烟管都省了。

    这其中就有不少饭庄、酒家和客栈。

    他们每天得烧掉多少柴禾,多少精炭?

    哪怕每斤燃料省一文钱,整年下来,都是好大一笔利润。

    第二天,又有劲爆消息传来。

    那位被长公主邀请上台的,是当今皇上?

    难怪,别人也没那个面子不是?

    能饮一杯无?

    谁有资格同长公主坐在一起饮酒?

    这下轰动就更大了。

    谁比得过堂堂圣天子的身娇肉贵?

    人家每天吃的饭菜,都得有人亲自试毒。

    蜂窝煤要是不安全,手下人敢让皇帝往中间一坐?

    他们有九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从第二天起。

    蜂窝煤就成了京城,除了玻璃之外的最大热门。

    玻璃太昂贵,一枚拇指大小的玻璃珠子,都要十两银子。

    普通老百姓哪里消费得起?

    可蜂窝煤便宜得超乎想象。

    某某邻居用了,说特别棒。

    很快,大伙儿出门的第一句问候语就变了。

    不再是,“你吃了么?”

    而是,“你买了么?”

    四五天之后,这股东风刮遍了京畿之地。

    明月很快就感觉到人手不够了。

    第二部计划启动,招募。

    王大梁是京西陀螺山的樵夫。

    今年二十五岁,他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

    从陀螺山到京城西门,背着一百四五十斤松木柴。

    他得走上十六里地儿。

    好在他力气够大,人又踏实,每天都比别人多赚七八文钱。

    去年,村里的刘媒婆,帮他张罗了亲事。

    娶了隔壁村的孙二丫。

    姑娘大手大脚大屁股,人长得一般。

    可她跟王大梁一样,都是朴实勤快的人。

    还好生养。

    山里人,娶婆姨图个啥?

    不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么?

    孙二丫的肚子争气。

    今年七月初,给家里添了个大胖小子。

    寡居多年的老母亲,整天都笑得合不拢嘴。

    这日子,虽说清苦。

    可王家后继有人了,总也有个盼头不是?

    大冬天的,王大梁穿着单衣草鞋,却累得满头大汗。

    他熟门熟路地进了聚福楼后院。

    这是一家茶楼,每天烧烧水,做做点心小吃。

    木柴的用量算不得大。

    七年来,聚福楼一直用王大梁送来的上好松柴。

    把晾干的松木块子,整整齐齐的靠墙摆好。

    为了跟存货区别开。

    实在人王大梁,每天的码放方式都不一样。

    要么横着来,要么竖着,不至于让人觉着他在浑水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