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御书房中,杜光庭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李俨默默无言,洗耳恭听。

    虽然杜光庭洋洋洒洒说了几十条,但其主要意思不过“整理科仪”、“改革戒律”、“加强管理”、“大力推广”等几条。只是他说得十分详细,看样子就知道,他对这些东西早有了成熟的见解,说起来才能滔滔不绝于耳。

    李俨耐心听完,表面上虽然不说,心中却一直不满意。

    他并不是一个道教信徒。实际上,作为一个后世人,他就算不是完全的无神论者,起码也是一个“敬鬼神而远之的人”。即使他不完全否认神灵的存在,也并没有把神灵看得太高。以他的观点,那些神灵即使存在,要么是一些拥有高科技技术的外星人,要么就是一些在进化上已经长足进步,拥有了一些普通人无法拥有的力量的人。无论哪一条,都远远达不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地步,自然也犯不着将其当成神灵一样崇拜。

    总而言之,李俨并不是一个信徒,道教的衰落与否,如果不是关系到他的大计,他也丝毫不会在意。杜光庭说的这些东西或许对道教的发展很有意义,却没有谈及李俨最关心的话题。他当然不会满意了。

    那么李俨想让道教来为他干什么呢?不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道教统一思想,为华夏民族打造一个健康的、开放性地、有活力的思想氛围和思想素养。另外一方面。也打算通过道教中所包含的那一部分科技成分,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事业打下基础。

    而这两者,其实都不是没有别的选择。统一思想方面,儒家的思想在当时占据主流,如果改造得当的话,完全可以达到李俨地要求,并不一定非道教不可。而科技研究方面。百家争鸣时候的墨家比道家水平更高。虽然在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墨家也因此消亡。但实际上在民间还有很多墨家地技术和理论流传。一般人虽然找不到,李俨以帝王之尊的身份下令去找,却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当然,这两个额外的选择比起道家来说,在操作方面的困难要大一些,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李俨并不想这样做。但如果杜光庭不能让他满意的话。他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很快,杜光庭似乎觉察到了李俨有点心不在焉的迹象,总算将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告一段落,话题转向了李俨感兴趣的方面:

    “我道家《道德经》《南华真经》(即《庄子》)其中微言大义十分玄妙,非添置过人之人不能解之。当今我道门对这两部经文有多种解释,却很少有能近乎于道的。故应当重新诠释两经,广步天下,以昭我大道之妙。”

    “那么。杜真人以为老庄之语,应当作何解释才算得到了其中真意呢?”

    “小道以为,老君所言之道,有三义,一为理,二为导。三为通。理者,理实虚无,以明善恶。导者,导执令忘,引凡入圣。通者,通生万法,变通无壅……”

    “道者,虚无之称也。以虚无而能开通于物,故称曰道无不通也,无不由也。若处于有。则为物滞碍。不可常通。道既虚无体,无则不为滞碍。言万物皆由之而通……”

    (注:以上话语和下面的一些阐述皆来自杜光庭著作的《道德真经广圣义》)

    李俨细细品味杜光庭的话。暗暗点头:杜光庭是说,道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开拓了途径,也就决定了这种途径;道又是事物运动的推动力量。这种理论,不正可以归结到基础科学吗?道是事物运动地推动力量,可以归结为力学。道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准则。当然,要做出这样的归结,则必须善加引导,否则也不过是又一番空泛的玄谈了。

    “心之惠照,无不周偏。因境则知生,无境则知灭,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

    这是说心随境迁,而知识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对境方能生知,这已经接近现代科学的观念了。

    “万物自古而固存,岂待为之而后存哉?物自得其生育动作也……”

    这是说物是从来就存在地,并没有一个刻意的主宰去创造它。这已经脱离了造物论的神学,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等等等等,林林种种,杜光庭的思想中虽然还有些摆脱不了迷信、空泛玄谈的成分,却已经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观。那迷信、空泛玄谈的成分,也是受他的时代限制所至,还要慢慢来改造。

    见李俨听得专注,杜光庭也是大喜,知道自己多半有戏,侃侃而谈的劲头更加主了。旁边地钟离权师徒见他似乎很受李俨欢迎,也是十分欢喜。

    正谈间,李俨突然打断了他地话:“杜真人,朕曾经提出过‘新仙学’的概念,真人以为朕地说法可近老子真意?”

    正兴奋中的杜光庭如同头上被泼了一瓢冷水,顿时冷静下来,小心翼翼的措辞道:“陛下所言,其实很有道理。只是……只是大道无形,大道无为,这样似乎稍微有些偏颇……唯有有道之士行之方可,若无心性修为,还是修心守一方为正道。”

    修心守一?还要有道之士?

    那些有道之士整天修心,修的一颗心中再没有情绪起伏、在没有追求,让他们来搞科研,哪里还会有求知欲和进取心?而科学的发展没有这两样东西,又如何发展得起来?

    李俨顿时眉头一皱:“杜真人所言差异。既然这个天地之间无处补充赛着‘道’。那么穷极天地之理,难道就不是修道么?若能将天地之间一切万物生化之理皆穷尽知尽,又何愁不能得道?”

    穷极天地之理?

    这也太狂了吧!

    杜光庭反驳道:“天地无穷,万物无穷,人生有限,如何能够穷尽?”

    其实即使在后世,也没有人敢说人类已经将宇宙地奥秘都了然的。不过李俨此时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一人之生有限,那么千人、万人、万万人呢?只要人能够世世代代。永远的这样探索下去,终有穷尽天地之理的那一天。即使不能彻底穷尽,那也能无限的接近大道。你们道家修道,一个个都躲在屋里修心。或许你们真有通过修心而得道的一天,但即使得道也不过是你自己一人,于天下苍生何益?尔等生于天地之间,受天地万物供养。等成道之后,却不对供养尔等的天地万物作出回报,何其自私也!何其失德也!而朕所言之新仙学,每得天地之一理,必书而记之,公而用之。以其理制器,供给天下百姓之用。如是,一人于此中有所进益。这天下苍生皆得其利,皆可以借而近道也!此乃大公之举。昔老君得道,书成《道德五千文》,南华帝君(即庄子)得到,书成《南华真经》,皆传自悟之道也。于是天下求道之士,皆得其泽被。朕之新仙学,虽不敢与前贤比肩,也是追思先贤之意,与尔等自求解脱,惘顾苍生之举,只怕更加近道吧!”

    说到这里,李俨想起后世地文明发展,兴致大发:“若有一日,人人能知飞空之理。知长生之理。知千里传音,千里传像之理。知一日千里之理,知移山易河之理,知其理而能用之,岂非个个近仙,人间与仙境何异?”

    杜光庭只听得瞠目结舌,呐呐道:“这……这真的可能吗?新仙学真地能达到这一境界?”

    被套上新仙学名号的科技,岂止达到李俨口中所说?李俨心道自己还有所保留,没有说上天登月,深海畅游,核爆摧山毁岳,计算机自动操作,网络通信犹如对面交流等等东西呢。这些东西李俨在后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自然信心十足:“那是当然。若真待新仙学发展起来,这些东西不过等闲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