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天问》的开头,就直接以曰起头,“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说这远古始初的情况,是由谁流传下来的?这开头就是一种叛逆,对一切都定为理所当然的事,提出质疑,有很多人都说《天问》是对自然社会运行发展规律的探讨,这一层意思是肯定有的,但我认为还是毛哲东说的那句话“没有气,他写诗?”这里面绝对有泄愤之意,不然作者不会问这种当时看起来是毫无道理的话,这种话,真真是让天也无言以对。

    在往下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没有形成之前的事情,要如何才能探究清楚?这是继续的质疑,都是说这都是捕风捉影的事,不可能说清楚的事,凭什么就流传下来,成为有板有眼的证据。我们知道屈原是个爱国诗人,他的政治理想被统治者不采纳,还听信小人之言,把他流放,这给他造成极大的痛苦,楚国灭亡后,他又不愿意叛国,于是选择投泊罗江自尽。屈子在所作的大量诗歌里都表达受小人陷害的愤慨,这句应也是有这种前因下引发的感慨。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天地蒙昧一片,昏明不分,谁能够将他考察明白?这一句已经很显然就是直接指责了,古代向来把天和帝王相并论,这里的屈子悲伤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已经把矛头对准了最高统治者,这样的诗就是不被小人中伤,皇帝看了也会不高兴。屈子的政治敏感是对的,他预测秦国是不安好心,提醒楚王,秦国是“虎狼之地”,不可轻入,得罪了令尹子兰,被顷襄王放逐于江南。他力主战,可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却听信小人误国之言,力主和,还把屈子流放到荒野,屈子的心郁闷到了极致。

    后来还写了“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这句说为什么羿力大善射,却被他们设计消灭了,这其实是接别人的酒浇自己心事,屈子也是一个这样有能力和魄力的人,却得不到重用,被小人陷害,被流放。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女艾为浇缝衣裳,并同他一起住宿,为什么少康却砍下女艾的头,亲信之人反而遭殃。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屈子本身有关,实在是一种自身情感的倾泻。

    屈子很想拯救国土山河,可没人听他的,甚至中伤他,让他和那时苦恼!他需要一个知音,来理解他,可是众人皆浊,他看不见希望!

    最后诗的结尾,屈子说“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傍晚时分电闪雷鸣,回去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国家的尊严不保,祈求上帝有什么用处?我幽居在洞穴中,面对此景又能说些什么?楚国不断的大举兴兵,这样的国运怎么长久?如果君王能改过自新,我又何必再说什么?吴王阖闾与我国相争,多年来一直战胜我们,子文的父母穿过村子到了山丘,做出苟且**的勾当,又怎么会生出贤明的子文?我谁堵敖不会长久,为何称王弑兄自立,他的忠诚名声更加显著。

    这些诗文都告诉我们,这是屈子久积之愤之作,他不在与天的回答,所以天也无从回答,他只是屈子一种心底情感的宣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