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经过西征大军整一年的奋力拼杀,已经彻底打垮、消灭了阿古柏侵略军、英国雇佣军主力,取得了决定性、历史性的胜利。收复了北疆(除伊犁)、东疆的全部国土,包括进军南疆的门户——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城。规复沦陷国土已有一半。

  虽然捷报频传、全国振奋,朝堂上下一片欢腾;可西征军所面临的难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进军速度太快,补给线过长,军需粮草供应不及;因内地将士不服新疆水土,罹患各类疾病者,大量增加……

  因此,西征军被迫转入休整。同时,派出大队人马,跨过火焰山,接应行走在茫茫戈壁大漠间的粮草辎重队伍。

  西征军前期的军粮供应,有近四成购自俄罗斯。这些粮食,主要从俄罗斯进入科布多到巴里坤、古城、乌鲁木齐;再转运到西征军各处大营,操作相对便捷。对内地粮食的转运进疆,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但由于英国政府从中作梗,俄国政府也开始盘算利弊得失;使得这条重要粮道,渐渐变得飘忽不定。

  所以,西征军军粮的绝大部分,要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原、山东、河套、关中、河西等地区。而这些地区,正处于天灾不断、列强滋扰、内乱刚平的艰难恢复时期;地方粮仓并不殷实,百姓生活依然困苦。

  即便如此,全国各地上至官府衙门、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勤耕细作、节衣缩食;尽管自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竭尽一切支持收复新疆的百年大计!

  旷古未闻的数十万人的运粮大军,在千里大漠迎风冒雪、艰难跋涉的壮丽奇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绘就的历史画卷。

  在这“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遥遥千里戈壁大漠。官军的转运营、民间的运粮队、商人的筹粮社、百姓的家庭团,前赴后继……牵着骆驼的、赶着马车的、扶着驴的、挑着担的、背着小篓的应有尽有……运粮队伍绵延千里,奋力前行。

  他们不惧烈日难当、狂风吹地、狼群环伺;也不怕河水寒冷刺骨、山巅白雪扑面……这些行路人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手中的军粮尽快送到新疆征战前线。

  一时间,茫茫空灵之地,驼铃声声、骡马嘶鸣、人声鼎沸……

  已经六十五岁高龄的左大帅;在四十五年前进京会试时,曾写下了《癸巳燕台杂感》。言道: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砂碛千秋比石田。

  当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他,绝对不会想到;他的诗句,竟然会成为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发生在西征新疆万里粮路上的真实写照。冥冥之中,突然让人感觉到,这似乎是一段纠缠了半个世纪的奇妙因缘!

  这也是国家收复新疆的决心、西征军将士誓死复土的雄心,叠加内地千千万万牵挂新疆故土的百姓信心;共同造就的一幅,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壮美篇章!

  当时以探险家身份到新疆探险,刺探军情的英国大间谍:伊莱亚斯。竟然鬼使神差地遇到了这一幕……他被惊得目瞪口呆!心底被彻底震撼!

  已经鞍马劳顿、狼狈不堪的伊莱亚斯,惊恐地摇着头,对手下人说道:

  “我们的大英帝国政府,严重低估了中国人的能力,更低估了他们的意志!你们看……中国人已经把‘长城’,修到了新疆边关的尽头。在这里,我们不可能战胜他们……应该收手了!”

  这时间,俄国沙皇军队的普尔热瓦尔斯基上校,带领他的新疆探险队,也一直在新疆各处活动。

  他急切希望,能找到本国先民在新疆生活过的蛛丝马迹;为永久占有伊犁,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

  但劳神费力折腾了快半年,仍然一无所获!

  可这时,恰好在新疆与甘肃交界处的大漠之中,见到了运粮大军伟岸的身影!

  望着这见首不见尾的运粮队伍;好奇的上校先生,决定就地扎营。停下来,专门数一数;这无法想象的庞大队伍,到底有多少人马?

  经过十一天认真、耐心的统计工作,俄国上校手上终于有了准确的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显示:人员超过了30.6万。骆驼达到了3.3万峰、骡马7.5万匹……

  估计这位上校,既分不清多少是官军、多少是商人、多少是普通百姓;更分不清哪些是官驼、哪些是商驼、哪些是民驼。

  他望着这些大漠行路人坚强刚毅的双眼、一往无前的神态……拿着数据资料的手,在不停地颤抖;而他的内心,则更是在异常起伏、剧烈抖动!

  西征军一边接应粮草辎重队伍,一边指派“知农时、懂农耕”的十几个营的官兵;分别在托克逊、吐鲁番、达坂城等地,抓紧时间引水垦荒,大面积种粮种菜。

  原来撂荒的和新开垦的土地,前后加起来,足足有了十万亩;而且几乎都是沙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花生、大豆、马铃薯和玉米。

  西征军所携带的大量粮种、菜种,这时候都派上了大用场。除了小麦已经错过播种季节外,玉米、花生、大豆、马铃薯等,都种了下去。

  由于这里地肥水好、阳光充足,最适合沙土地的花生、大豆、马铃薯,后来的长势和收成,都比内地的强许多。

  当时的西征军将士,大概都不会想到;直至一百多年后,“托克逊花生”“达坂城大豆”,仍然是当地最美味的特产。

  阴云密布、混乱不堪的库尔勒城里。随处可见包着脑袋的、拄着棍子的、吊着胳膊的敌军伤兵。

  阿古柏站在“王宫”议事大厅的中央,望着大厅里按他的要求,以显示威严而摆放的那十门英国造阿姆斯特朗火炮、德国造克虏伯火炮、十挺加特林机枪和一大排各式步枪、军刀,正若有所思地发呆!

  他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参战的四个军团、七万多精锐军队,使用的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英制火炮、机枪和步枪,有消耗不完的军火弹药;有英国军队派来的、世界最高水准的军事教官团,培训指导作战;有久经沙场的英国雇佣兵直接参战……加上他这样的“军事天才”指挥军队作战……为什么?就被一群衣衫不整的中国农民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看到阿古柏这种万分沮丧的神情,已经失魂落魄的库布里、哈吉、努尔东、斯克德和“王宫”大总管阿奇木罕,都站在一旁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他们不知道这个时候,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更不知道他们的“大汗”,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疯狂举动?

  阿古柏好像慢慢清醒了过来。他发现比格不在大厅,就让斯克德赶紧去叫。

  不一会儿,比格拿着一封电报,急匆匆走进了大厅。

  阿古柏阴着脸,劈头就问:“你们的英国政府行动了吗?”

  比格赶紧回答说:“刚收到威妥玛公使的电报。公使说:已经再次向大清国政府的总理衙门,提出了交涉;并发出了正式照会。再一次重申,‘洪福汗国’是拥有‘主权’的国家;而且,是与我大英帝国签订了‘友好条约’的盟国。大英帝国在‘洪福汗国’,有着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中国军队,必须马上停止进攻!边界划定的问题,可由大清国和‘洪福汗国’两国协商解决。大英帝国对此,可出面进行调停、斡旋处理……”

  阿古柏不耐烦地挥挥手,急切问道:“结果呢?”

  比格回答说:“大清国的朝廷。显然是受了他们的西征大军,无数次红旗报捷的鼓舞,根本不予理会!更没有正面答复……”

  库布里已经气急败坏,大声喊道:“我就知道!英国政府就是嘴上的功夫。根本指望不上!……”

  “别着急!库布里先生,我还没说完……”比格立刻打断了库布里的话。接着,敲了敲电报纸,“威妥玛公使的电报中,提到了四条行动方案。这可是经过大英帝国政府,点头同意后的行动方案……”

  阿古柏看着比格故弄玄虚的样子,有些反感,“行了!直接说内容!”

  比格喘了口气,瞅着电报,一本正经地介绍说道:

  “大家听好:第一、为直接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大英帝国政府决定派出‘战地观察团’,来新疆实地调查、斡旋两国交战及今后划定国界事宜。该‘观察团’,已由大英帝国驻印度总督利顿男爵,派员组成;两天内准备从西姆拉出发,启程进疆……”

  库布里又着急了,“西姆拉?……从印度西姆拉到库尔勒,最快也要一个多月。等你们的‘战地观察团’到了库尔勒,一切都完了!你以为,中国军队会等你一个多月吗?”

  阿古柏摆了摆手,示意库布里停下来,让比格先说下去。

  比格继续介绍说道:“第二、已照会大清国政府总理衙门,在确认中国军队已停止进攻以前,大清国政府在我大英帝国怡和、丽如、汇丰三家银行之兵费贷款,暂停兑现。第三、已照会俄国政府,即刻停止向中国军队提供军粮;包括俄国商人在转运途中的粮食。俄国政府已口头同意,按此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