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962年10月20日拂晓正式发动了对印自卫反击战,此战全歼印军3个旅,重创印军3个旅,另歼印军5个旅的一部。共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00余人,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人。缴获各种炮300余门,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00多台,各种枪6400余支(挺),各种弹药400余万发,及其他军用物资若干。

    我军: 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弹 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9,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 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此战中,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张曙光疲惫的将卷宗合上,将身子舒服的向后靠在椅背上,抬起手用力的揉动着鼻梁,接连数日的对文献的研究,他甚至可以流利的背下每一段文字的内容。

    那次对印作战是以中国得胜后主动后撤作为了最后的结束语,虽然最后的撤退被很多人粉饰为中国儒雅的风度和后勤的不畅,可是实际上鬼才相信那所谓的后勤不畅。

    整个战役看起来似乎是一场你争我夺的战斗,可是却掩盖了他实际的意图————一场关隘争夺战。

    表面上,两国的军队似乎都围绕着进出西藏和印度的山脉关卡进行着血战。而这次作战中,印度人显然吃了个很大的暗亏,中国人不声不响的将印度几十年积累的成果一朝抢回到手里,然后又大度的还枪放人。

    当时中国为了教训印度,不惜推迟总攻时间,以便储备弹药,那时整个西藏和新疆军区的武器装备实际上大都被运送到前线,要说支持一年可能夸张,但是起码够几个月的高强度战斗,“当时的新疆军区就曾经批示,各攻击部队以宁多勿少的原则,配备炮兵火力,对印军据点进行几次火力袭击,并以直瞄火炮消灭其碉堡火力点。首先以火力摧毁印军阵地,尔后以步兵分队勇猛冲击和近战歼灭印军。,要

    准备充足的炸药包和爆破筒,以爆破手段攻击坚固据点及炮火未能摧毁的工事。各部队应迅速捆扎炸药包和手雷,准备爆破筒,组织好炮兵火力和喷火器材。”如此大手笔又怎么可能是什么后勤不畅呢?

    另外,整个战役过程中,中国军队总共消耗的弹药(包括子弹)只有区区的100万发左右,而缴获的武器装备和相匹配的弹药却足足有400多万发,完全足够打到新德里,然后就地支持到后勤补给到达。

    至于撤退的真实目的,张曙光早已明了,那其实是极其高明的手段,山地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法进行高效的步坦协同,这就如同让现代化的士兵回到了肉搏撕杀的古代一般,凭借的只有勇气和战术。而当时整个的战役实际上都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中进行的,能投入的装备除了火炮和飞机外,似乎只有步兵手中的步枪。而最终的战略目的也仅仅是对关隘的争夺。当时毛主席就曾经亲口批示:“在中印边境,决心拿下‘加印14号,和红山头‘天印6号”。一个边界地区的冲突,两个不起眼的山头,竟然会惊动了主席,可见,最初的战略构想并不是以收复失地和歼灭敌人为主。

    山脉的复杂地形让守卫在此的中国军队多了一道天然屏障,同时也为中国保留了一个可以随时冲下山的机会。山脚下那块几十公里长宽的土地,在军事上就变成了一块不折不扣的飞地,同时也是块死地。

    只要关隘一天在中国人手里,印度就会心存忌讳,不敢囤积重兵,当然中国人不会随随便便的冲下去,毕竟无论是冲过来,还是冲过去,只要脱离了山地,那么等着他们的将会是成片的坦克和如蝗虫一般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