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最近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推送。

  讲的是一个实验。

  调查小组招募了一些志愿者,让他们读从微博上摘录下来的文字。

  这其中有刚工作就遇到不如意的人写的。

  “工作好累。没吃晚饭,加班到一点,到家整个人都是晕的,好希望有个人可以看穿我的内心,明白我的感受,不离不弃的陪伴我。”

  还有恋爱出了问题的小姐姐写的。

  “爱了一个少年1574天,其中闹了27天,等了825天,现在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

  还有融入不了集体的初中生写的。

  “我戴上面具,然后再也摘不下来了。这就是我初中的磕磕绊绊。”

  以及和室友有矛盾弄到不知如何进退的大学生写的。

  “我经常连哭几个小时,哭到手脚发麻,又有时候像没事人一样,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课不想见室友,我害怕学校,我好想休学。”

  一个男生读完后,笑了起来,说很尴尬。

  其他人读完微博内容后,也全都笑了。

  “哇塞,现在的人都好早熟啊”

  “一看就是单身狗写的。”

  “太年轻,一看就没有经历过生活。”

  “我也不想工作。”

  “既然这么痛苦,那就分了算了。”

  然而,当摄影组让他们读纸条的反面,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个笑着说太年轻的男生,笑容僵住了:“当你看到这条微博的时候,我已经走了,我熬过了1584天,终于在今天凌晨结束了……”

  “我以为时间会让我好些,但这几年就算出来了,还是摆脱不了这个想法,抱歉。我不期望有人能原谅我。再见。”

  评价说太早熟的女孩,读到的是:“我知道我会这样做,是因为我无法忍受和面对未来还要与这些痛苦和剧痛相处。”

  那个说“分了算了”的女孩,读到了:“请理解我的挣扎和无奈,原谅我的自私和懦弱,再见”。

  他们读到的微博,都是抑郁症患者在这世界上留下最后的求救信号。

  悲哀的是,这些求救信号,在别人眼里是“矫情”“脆弱”,甚至伴随着嘲笑。

  我们的社会视负面情绪为耻辱。

  一旦你表现脆弱,别人就会认为你为人软弱,没有担当。

  所以他们会尽力嘲笑那些不够坚强的人,要求每个人都抹掉情绪,做个面目模糊,永远微笑的人。

  可是,脆弱本来就是人身上的一部分,但我们对它严防死守到,敏感地“攻击”任何一个脆弱的的人。

  其次,是因为人们对心理问题本身有恐惧。《社会心理手册》中所提到,痛苦的事件随时会发生的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强大而无力应对的焦虑。谁知道自己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呢?所以,有些人会给心理疾病安上一个“脆弱”的标签,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自己不脆弱,那没有东西可以打倒你。否认心理问题的合理性,正是他们的防御手段。

  另外,很多人的印象中,看心理咨询=心里有病=脑子有病=随时攻击别人。

  这种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恰恰成为了压垮心理问题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编者还在推送里提到了一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我也去搜着看了看,与名字截然相反的是,电影的内容出人意料地温柔。

  妻子小晴是一名毫不卖座的漫画家,为人懒散,喜欢宅在家里画漫画和睡觉,靠丈夫一个人赚钱养家。

  丈夫髙野干夫内向老实,事事追求完美和极致,出门前都要用尺子量直裤腿,工作也一丝不苟。

  不知从哪天开始,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对劲,看什么都特别消极,扔垃圾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垃圾。

  那种无法抑制的孤独和悲伤绑架了他,就像社会和家人遗弃一样痛苦。

  他常常头痛、腰痛,身体各个部位都会不舒服。没有食欲,浑身无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一度爬到单位最顶层打算自杀。

  表面上看,他原本的生活一切正常,但其实他早就“生病了”。

  可是对心理疾病的羞耻感,让他觉得自己必须撑住。

  因为,上司跟他说,现在谁还没点压力,你怎么就抑郁了呢?

  岳母也说他,你必须坚强、乐观,担当起你的责任,好像一切都是他的错。

  养家、工作、社会竞争的压力都堆到他身上,他不敢选择不努力。但是,小晴没有责备他。她以离婚为要挟,让丈夫立刻辞职休息看医生,自己开始找工作赚钱养家。

  抑郁症确诊后,高野开始完全否定自己,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激发消极情绪:我是坏掉的人,是没用的、没有存在价值的。

  妻子让他睡个午觉,丈夫却觉得大白天睡觉,好对不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