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圆拱桥叫三水桥,桥下是一条平静流淌的河水,每天都有船夫载着客人来回往返,一路说笑声,桥上又有过路的行人来来往往,一副好不热闹的样子。

  而在他们所看不到的世界里,淮安县的半空漂浮着一股股气。

  气的颜色不同,又因为是人身上的气,所以又被称之为人气,而在修道者的世界里,它们又被称之为香火。

  桥口处,用木轮车所搭建的一个临时摊铺,摊铺上摆着很多把扇子,它们要么安静地躺在各自的盒子里,要么被人用红绳悬挂在半空吸引路过的客人。

  “那我出五百文钱买下这扇子,老先生认为如何?”

  许宁看着那位坐在长板凳子上,用手中弯刀削着竹子的老者,在普通人看不到的世界里,这位身上的青木色香火已经浓郁到了极点。

  而这种现象,也只有一个凡人在某方面的成就达到了巅峰,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灵气和香火都是一样的东西,对于修道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只不过前者更加纯碎,后者需要积累一定的量,才会有质的变化。

  至于其他的,书上也没有说那么详细。

  所以当许宁看到了这位老者身上浓郁的香火之力时,他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决定以自己目前最擅长的一种方式,砸钱,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所以作为摊主的李昌平,听到他的这句话,自然停下了手里的活。

  闹市街头的喧嚣声被屏蔽在外,路过行人的身影逐渐变得模糊,李昌平的视线穿过重重障碍,看向那名身穿蓝衣的年轻人。

  许宁带着笑意,朝他点头问好,态度不卑不亢。

  李昌平起身拍掉衣服上的木屑,再抬头问道:

  “三百文钱的扇子,这位公子为何要偏要用五百文钱来买?”

  “因为我觉得它值五百文钱。”

  “这把扇子哪里值五百文钱?”

  “因为它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从而不断改进,升华,使得作品到达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

  而许宁手里的这把白扇,制作它的主人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原本二根竹子就能够做出一把扇子,到了许昌平这里,可能就是十根,一百根。

  从砍竹子,到编织,雕刻,加工,完善,到最后的作品面世,其中艰难程度只有制作的人,才知道其中辛苦。

  但它终归只是一把普通的扇子,卖三百文钱,还是会有人说它贵,配不上这个价钱。

  所以三水桥的桥口,每天都会有一位老人,推着他的木轮车来这里卖扇子,早出晚归,最后却一把都卖不出的结果。

  但李昌平从来没有认输过,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即便他今年已经六十八岁的高龄了。

  直到今天终于有人认可了他,要出五百文钱,买走他的一把扇子。

  他当然很高兴,可也有自己的坚持。

  “多谢公子赏识,但三百文钱就是三百文钱,少一分不行,多一分不要。”

  李昌平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向前走出几步,站到许宁面前,抱拳感谢。

  许宁同样回礼。

  身旁的三儿一脸不解,心想谁家讨价还价是这样的,卖家说给多了,买家说给少了。

  但他还是很老实地掏出三枚百文通递给对方,因为许宁递给了他一个眼神。

  百文通币是下唐皇帝为了方便,民间百姓之间的交易,特地铸造的一种货币。

  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扛着几斤铜币出门买东西,那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