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2海啸事件的应对

    面对遍地狼藉的小岛,政府有两个灾后重建方案:

    一是放弃小岛,全部撤离至大岛县城,这样可以化繁为简,也可以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一劳永逸。

    二是齐心协力,因陋就简搞建设。

    对于一号方案,老村长也曾经心动,但是大家离开海洋进城,怎样解决生计,只会打鱼的他们能够进入工厂开动机器吗?

    再说了,工厂以后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会永远辉煌下去吗?

    大家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如果一家都进入同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倒闭,大家怎么生存?

    还有,城里人会接受我们这些人吗?在要他们的心目中,我们是一群鱼花子,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讲文明礼貌,喜欢打赤脚,吃饭不懂得礼仪。

    大家一致决定,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既然老祖宗能够在这里安家立户,自己绝对也能生存下去,只要有这片海,就饿不死自己这些漂泊在海上的人。

    老这只是村长自己的想法,接到通知之后,他还必须挨家挨户征求大家的意见,一千多人的小岛只活下了一百八百零八个,活下来的岛民没有一个愿意离开的,他们说的很好听:“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汗水都已经挥洒在这里,家人的英魂也在不远的地方看着自己,坚决不走至于以后的年轻人有什么想法,那是下一代的事情。”

    当组长第二天打开门的时候,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全体岛民穿着民族服装,聚集在他住处之外,手捧“万民书”,高声吟唱:

    “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

    糖霜茗雪千亿树,岁克金钱无万数。

    …………”

    “百民书”很快被加急送至辽东省省长案头,他向辽东省主席汇报,主席建议开常委会讨论,听听大家的意见。

    在会上,大家各叙己见,意见纷纭,民主之后还需要主席集中。

    当所有眼睛盯在主席身上的时候,这位从战场走出来的老革命说道:“战争年代,我们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所在的连奉命阻击三倍与我的一支敌人,我们接到的情报是敌人只有一个营,我们是一个连,我们虽然只有他的几分之一,对于一支惊弓之鸟,我们还不畏惧,但是事实上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团,而且是火力配备凶猛的加强团,他是敌人的先锋部队,承担为这支逃命的部队开道的任务,大家知道,哀兵必胜,穷寇勿追的道理,连长汇报上级,但是上级首长命令只有一句诗,我到今天还牢牢记得,‘宜将剩勇追穷寇,莫为沽名学霸王’,我们展开了英勇狙击,敌人也很顽强,敌人拼命,我们更拼命,首长再次发来电报‘两军相逢勇者胜’,最后,我们一支队伍被打的只剩下几个人,但是,敌人失败了,被我们全部歼灭,此后,我们的精神感召全军,激励一个又一个人,为全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我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个故事本身,其实,一支部队,只要有几个人,哪怕一个人,他们是珍贵的火种,只要精神在,队伍就能再拉起来。”

    最终,省长发文:“故土难离,可以理解,但是独木难支,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举全省之力,高水平重建幸福小岛。”

    一向吝啬笔墨的辽东省主席也挥笔写下“一切以民生、民意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