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魏国自曹操死后,汉国自诸葛亮死后,都失去进攻对方的力量。吴国一向划江自守,孙权死后,也进入衰落阶段。魏国的司马氏集团,在三国衰落阶段内,是统一趋势的代表者。虽然它是一个极其腐朽的集团,但也不容否认它在完成统一事业上所起的作用。二三八年,司马懿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北部中国完全统一了。二四o年,司马懿采用邓艾的建议,掘宽漕渠,引黄河水入汴河。又在淮北淮南,大兴屯田。屯田兵五万人,轮番分出一万人守边,四万人经常种田。东南有战争,魏军乘船顺流而下,可直达江淮,沿路储粮充足,免运输的烦费。司马懿说,“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他在淮南北实行屯田积谷,作灭吴的准备。后来晋武帝在这个基础上,终于消灭了吴国。

    曹魏政权的太傅司马懿于公元249年在都洛阳高平陵动政变,夺取了曹魏大权,是为洛阳政变,或称高平陵之变。

    二六o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司马氏集团势力愈益巩固,同时汉吴两国愈益衰落,统一的时机成熟了。司马昭定计,汉国小力弱,出兵先取,取汉以后,再水6并进取吴。二六三年,司马昭遣钟会率兵十余万进攻汉中,又遣邓艾率兵三万牵制驻在沓中沓音踏ta甘肃临潭县西南的姜维军。钟会攻入汉中,姜维引兵退守剑阁四川剑阁县拒钟会。邓艾自阴平甘肃文县西北凿山开路,击败汉守军,进入成都平原。汉后主到邓艾军前投降。汉国人口只有九十四万,士兵却多至十万二千人,官吏多至四万人。普通户大抵八人就得有一人当兵,实际是老弱妇女以外,几乎所有男子都被迫当兵。这样残酷的统治,当然为人民所厌弃。邓艾兵一到平原,百姓纷纷散走,官吏无法禁阻。汉国统治集团除了投降,再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司马昭用兵前后不过三个月,便灭汉国,因为他早看准了这个形势。

    司马昭原定灭汉三年后灭吴,可是他在二六五年死去了,当年,晋武帝废魏帝,建立晋朝。他需要先稳定内部,因之延迟了对吴国的进攻。

    二八o年,晋武帝兵二十余万,分六路攻吴。其中王濬所统水军,自蜀出击,占领武昌城。建业失去上游屏障,更难自保。王浑所统6军进攻历阳安徽和县,大败吴兵。王濬水军自武昌顺流直下,逼近建业,吴水6军溃散。吴主孙皓到王濬军前投降。吴国人口二百三十万,士兵却多至二十三万,官吏多至三万三千,吴兵役与汉是同样沉重的。晋用兵前后不过三个月,便灭吴国,因为孙氏统治早就为吴人民所厌弃。

    司马氏政权迅地消灭汉吴两国,并且在短暂的太康年间,确也曾使社会呈现出一些繁荣的气象。这是因为它的某些政治措施多少是符合当时人民利益的,因而有可能完成国家的统一事业和有限度地恢复久遭破坏的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西晋的经济

    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

    占田制是西晋王朝实行的一项土地和赋税制度。泰始二年266年,晋武帝诏令"罢农官为郡县",屯田制度被废止。太康元年28o年,即灭吴统一全国后,颁布占田令。

    西晋推行占田制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整齐赋役征收制度。这是因为曹魏政权对屯田客的剥削量高达5o%6o%,故使屯田客强烈不满,逃亡事件屡见不鲜,以致武装反抗亦与日俱增。后来,许多贵族官僚又乘机将大量屯田据为己有,不少屯田客又沦为私家奴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曹魏政权对自耕农用户调式进行剥削:亩收租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和对屯田客的剥削方式和剥削量极不一致。于是晋武帝便用占田制代替了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和户调式。

    第二,为了使流亡农民和荒芜土地重新结合起来,展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曹魏末期,由于屯田客大量逃亡,贵族官僚又"侵役寡弱,私相置名",到晋初时荒地和流民很多,出现了"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晋书》卷38《司马攸传》时状况。国家的赋税收入严重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占田制遂代之以兴。

    第三,为了对地主阶级内部的土地占有情况实行再分配。曹魏后期,豪强世族大肆兼并土地和抢占屯田,出现了"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的状况。西晋建立后,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对土地的占用进行重新分配,故颁布了这一制度。

    二、占田制的内容

    西晋的占田制包括百姓的占田课田、品官的占田荫客和户调式三个内容。

    百姓的占田课田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o亩,女子3o亩;丁男课田5o亩,丁妇2o亩,亩课8升。

    品官占田荫客制规定:一个一品官可占田第九品可占田1o顷。各级官吏又可依官品大小荫庇不同数量的佃客和衣食客。

    户调式规定:丁男为户主的每户岁输帛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主的纳半数。

    三、占田制的意义

    第一,因为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制相比,有所减轻,并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编制的强制形式,因此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刺激农业生产的展。

    第二,百姓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则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分,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故可以鼓励农民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

    第三,扩大了封建国象的剥削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于占田制推行以后,大量流民垦占荒田,并申报户口,故实行数年以后,西晋的户数由246万增至377万。

    但西晋的占田制只是规定了农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而多数农民的占田数量却远远达不到占田制的规定,但课田之数却不能因此递减,故农民的赋税负担还是十分沉重的。

    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

    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生的原因

    第一,西晋政府对占田农民的赋税剥削虽比曹魏对屯田客的剥削有所减轻,但却比曹魏对自耕农的户调式剥削田租增加了一倍,调绢增加了5o%。加之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普遍占田不足,?quot;一岁不登,便有菜色"《晋书》卷47《傅玄附咸传》。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终于酿成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第二,魏晋之际,周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纷纷移居晋陕高原北部、河西走廊、陕甘和关陇等地,而魏晋统治者和官僚地主对这些内迁民族却进行残酷的奴役和剥削,致使他们的"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晋书•江统传》因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第三,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生的长期战乱,加之政治**和天灾流行,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流亡。流亡人民生活无着,只能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

    李特起义与成汉建国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九年,关中地区生了一次由氐人齐万年领导的武装起义,加之连年荒旱,关陇地区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阴平和武都六郡的汉、

    氐、賨等族十多万人由于生活无着,结队南迁,涌入蜀地。这时,西晋的益州刺史赵廞图谋割据四川,便想把这十多万流民作为自己和西晋抗衡的力量。不久,赵廞又嫌流民领袖李庠、李特兄弟的势力过大,遂借故杀李庠及其子侄十余人。于是李特、李流便率流民进攻成都,杀了赵廞。晋廷又派罗尚任益州剌史。罗尚入蜀后,限期迫令流民返回故地,又暗中派兵向流民进攻。李特遂在绵竹揭旗造反,率众进攻成都。由于麻痹轻敌,李特、李流相继兵败被杀。李特之子李雄继领其众,于永安元年3o4年攻占成都,杀了罗尚,自称成都王。两年以后,即位称帝,国号大成。后来,即位的李寿又改大成国号为汉,史称成汉。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成汉被东晋将领桓温所灭。

    刘渊、石勒起兵与西晋灭亡刘渊是南匈奴单于余扶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原居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后长期充作质子,留居洛阳,汉化极深。"八王之乱"生后,成都王司马颖欲结刘渊外助,遂遣其返回故地并州。晋惠帝建武元年3o4年,刘渊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o8年,又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国号汉。接着,刘渊遂率众攻晋,并对洛阳形成包围态势。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继续进攻洛阳。次年,洛阳陷落,晋怀帝被俘。这时,西晋大臣拥立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称皇太子。怀帝被杀后,司马邺遂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刘聪派族弟刘曜攻入长安,俘获愍帝,西晋亡。

    石勒是羯族人,世居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西晋末年,曾被掠为奴隶,卖往山东荏平为耕奴,后被免奴为客。"八王之乱"生后,石勒以十八骑造反,投奔刘渊。后经转战河南、河北,兵力增至1o多万。当刘渊围攻洛阳时,西晋执政东海王越和太尉王衍曾率1o万主力部队南撤,企图控据江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被石勒追及,晋军被俘后,全被坑杀。

    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

    31742o年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邺后改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此前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族又相继在北方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和大夏可简称为一成、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42o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建宋,东晋灭亡。东晋十六国的历史,以淝水之战为界,可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一、汉、前赵、后赵兴亡

    汉国兴亡汉国是匈奴人刘渊所建。刘渊死后,即位的刘聪于316年灭西晋。刘聪死后,其子刘粲继位。刘粲荒yín无度,朝政混乱,太后之父靳准乘机动政变,杀死刘粲,遣使称藩于东晋。319年被石勒所灭。

    前赵兴亡318年,靳准在平阳动政变不久,镇守长安的刘渊族子、汉相国刘曜即起兵东征,行至赤壁今山西夏县西北即帝位,建国号赵,后迁都长安,史称前赵。329年,前赵被石勒所灭。

    后赵兴亡后赵的建立者是羯人石勒。靳准政变后,镇守河北的石勒率部亦向平阳进击。靳准被部下杀死后,石勒攻入平阳。319年,石勒自称赵王,迁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石勒对境内百姓实行"户赀帛二匹,租二斛"的赋税制度,剥削较轻。又大兴学校,喜爱汉族文化,优容汉族门阀著姓。并严禁酗酒,劝课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展和思想文化的兴盛,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

    石勒死后,其子石弘继立。335年,石勒之侄石虎杀弘自立,又把都城迁至邺城。石虎是十六国时一个著名暴君,残忍暴虐,嗜杀成性。其子石邃更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349年,石虎死,诸子争权。次年,石闵乘机夺取了后赵政权,后赵亡。

    二、冉魏兴亡

    冉魏的建立者石闵,原姓冉,被石虎收为养孙后改姓。石闵灭后赵不久,即登帝位,改国号为魏,又还本宗,故史称冉魏,仍都邺。冉闵执政后,遂下令禁"六夷"携带武器,后又在邺城内大杀羯和其他少数族人,前后被杀的胡人有2o多万,加深了民族矛盾。352年,冉魏被鲜卑慕容氏所灭,立国仅2年。

    三、前燕兴亡

    前燕的建立者是鲜卑慕容氏。公元285年,鲜卑族领慕容廆统一了内迁辽西的慕容诸部,并将其迁于辽东北居住。294年,慕容廆死,其子慕容皝继立,被东晋封为燕王,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前燕之始。352年,继位燕王的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击灭冉魏,称帝于邺,建国号燕,史称前燕。公元37o年,苻秦乘前燕政治**之机,攻占燕都,前燕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