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但是道是无法感知也无法形容的,连看都看不到,听都听不到,摸都摸不到,感触都触不到,怎么才能知道它是如何运行的,又如何总结它的规律从而循行呢?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了,万事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比如说日月星辰一年四季,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该起床干活了,夕阳西沉的时候就该上床休息了。

  夏天就要穿得清凉,冬天就应该穿得保暖。这些就像是人的本能,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是生来就懂得的,不需要费劲去学习。

  所以心学才会说“知行合一”,饿了身体自然就有反应、就有饿的感觉;冷了肌肉就会收缩,并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大脑,自然就有冷的感受。

  难道你冷了还要先查查字典,读到了对寒冷的定义才知道自己冷?

  那不是傻子吗?

  除非你天生是个残疾,那就是“不知”了,自然就无法“行”,身体无法感知,所以没有反应,也就无法知行合一。

  当然就像对“良知”的感知一样,我们对道的认知也是不断在改变和提升的。

  比如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只知道一些粗浅的道理,随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断“存天理,灭私欲”,对道的把握也就越来越精准。

  而悟道之后遵道而行是我们做好事情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最强大工具。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大人做事情的能力明显要比小孩儿强很多,就是因为大人对道的认知更加全面,做起事情来自然更加精细周到。

  就像画一幅工笔画,小孩儿和业余人员只能描摹出一个轮廓,一个大概,而专业的画师就能刻画出每一个细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而《庄子》里有一句话: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驾驭对物质的欲望,但却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又怎会受到牵累呢?

  道家崇尚自然,归根到底还是要追求一个“真”字。

  本真,是道家所追求的境界。

  这是从一切尘世的纠葛中解放出来的前提条件。

  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只有回归到到最朴素的状态,才可能达到本真。

  一个人,需要舍弃身边所有多余的事物,剔除老子所说的“余食”、“赘行”。

  才能更好地把精力集中于“道”的精髓,从而获得生命的清静。

  做人不要假。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掩饰自已的缺点,给他人一个美好完整的假象,这样的小聪明终究会露出马脚。

  我们在世事纷扰的生活中,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

  真心真意的做自己,让生命充满内在的意义,而不是越活越失去本真。

  本真,在于显示一种无为无欲、大智若愚的超脱境界。

  这种超然世外的情怀可以使人们抛弃尘世物欲的诱惑,避免纷争与浮躁,过着一种清静的生活。

  用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去追求个性的自由,也正是老庄认为最高、最美的人生境界。

  涵养一身不物于物,率性本真的道家风骨。

  不为名利所扰,不为市侩所困。

  虽然“我独昏昏”,但却把生活过到了精致、大美,有滋有味!

  这,才是逍遥!

  。